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


这部文艺片曾入选18个电影节,备受期待,然而上映后排片却不足1%,票房惨淡。尽管该片在艺术上有所成就,但商业表现不佳引人深思。对于这种情况,人们不禁要问:这片票房扑街真的冤吗?

还记得前些年差点就掀起风浪的“南方新浪潮”吗?

从《路边野餐》开始。

到接下来的《南方车站的聚会》《小伟》甚至《回南天》,一部接一部地沉浸在南方潮湿的天气里,在现实与梦境难分难解的影像中,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南方气韵。

这样的风格断了好久。

如今,冷不丁地又来了一部——

人海同游

Borrowed Time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

导演蔡杰是个新人,可制作班底的其他人却大有来头——

监制关锦鹏、配乐雷光夏、艺术指导潘燚森(曾为《天水围的日与夜》担任美术设计)。

再加上孙阳、太保、陈湛文的加盟,看起来,应该会有一定的水花?

但事实是——

一。点。都。没。有。

电影已经上映3天,每天的排片不足1%,总票房仅仅24万。

可惜吗?

可惜。

毕竟就新导演的处女作来说,《人海同游》其实已经给到了我们足够的惊喜。

尤其是。

我们在这部影片中,看到了难得的——

文学性。

怎么说?

先聊故事,如果只看影片的情节,其实很俗套。

广州女孩麦婉婷(林冬萍 饰)因为一起意外事件,勾起尘封已久的记忆。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1

她想起了她的父亲(太保 饰)。

很多年前,她的父亲在香港和广东各有一个家,可是,在广州生活了十年后,他的父亲还是返回了香港,并从此消失在了她们的生活中。

于是。

婚礼前夕,她决定前往香港,寻找这位久别的亲人。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2

老实说。

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,一个身份不“正当”(小三)的子女,去寻找自己的生父,表面上是寻亲,实际上,是寻找自己的身份,为“自我”找到存在的意义。

麦婉婷也是如此。

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,在这部电影中,影像风格其实是并不统一的,它逐渐从写实,向虚幻在转变。

在最开始广州的部分。

你可以看到导演努力在追求一种写实的风格,把角色置于场景之中,力求真实可信。

比如在银行上班的那场戏。

午休中醒来的麦婉婷几乎是迷迷糊糊地就拨通了客户的电话,俨然一个打工人“不得不做”的状态。

而更重要的。

我们几乎是第一次看到醒来的麦婉婷额头上的红色,那是因为枕着睡觉留下的痕迹。

就像主演林冬萍说的。

导演相当注重背景资料的搜集,他是让角色生活在一个环境里,而非是在一个搭出来的舞台上表演。

细节相当到位。

而到了香港呢?

台风天、暴雨夜,影片急转直下,变得虚实难辨起来。

比如台风天看投影。

当热带雨林的影像洒在斑驳的墙上,你恍惚看到了毕赣在《路边野餐》里的那辆火车,有着一种奇异的美感。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3

更不用说之后突然接到了睡梦中。

他们追寻着食梦貘的踪迹。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4

此时,一道阳光像是偷偷地打在二人的身上,那么耀眼,那么不可思议。

为什么会这样拍?

其实也就是从现实到心理层面转变的视觉化呈现,意思是说,表面上麦婉婷寻找的是那个抛弃她的生父,但实质上,她试图补全的是自己内心的空缺

是的。

相比于电影感(更注重视觉统一),Sir更觉得这里的文学性要占据主导作用。

或者说。

导演根本是在用文学的思维在拍电影。

举例来说。

影片很少会很直白地表达人物的情感,甚至委婉到既不用台词,也不用动作。

而是通过——

空镜。

比如怎么表达麦婉婷的惆怅?

人物虚化。

重点给到了窗户上,那些湿哒哒的水珠。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5

比如说,怎么传达麦婉婷在读到父亲的信后,决定去香港寻亲的复杂心态?

影片给了整整一分钟,暴雨中的荔枝树特写。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6

在发布会上,导演也承认文学对于电影的作用,并把自己偏爱空镜头的原因,归结到阅读诗词时,对于景致的想象。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7

因为赋比兴手法带来的留白和写意,传递出的是一种不必言明的美,将这种传统手法变为电影的语言时,空镜不再只是对环境、背景的信息补充,它开始辅助情绪的表达。

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。

比如用声音来叙事——

麦婉婷来到香港,见不到她的父亲,而去见了一位少年时的学长时,影片并未用只言片语来讲述她的失落情绪,而是让主角听了一首南音《鱼沉雁杳》。

说的,是音信不同,书信断绝。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8

麦婉婷和学长戴着耳机一起听多年前的一张打口碟,画面里的两人相视一笑,身体也在缓缓摇摆,但观众却始终听不到男女主耳机里的音乐,只有断口的声音。

说的,又是另一种可无限解读的情绪。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9

也是因此。

我们可以认为,这是一部用声画来代替讲述的电影。

故事本身退居次位。

这样的做法当然会带来很大范围观众的不理解(毕竟当下还是故事为王),不过,Sir倒是觉得,这至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。

毕竟对于新导演来说。

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其未来的可能性,而非某些方面的瑕疵。

可是,这仅仅是部技术流电影吗?

当然不止。

文学性之外,其实导演也有着清晰的表达——

虽然影片展现的是麦婉婷的一段短暂旅程,但与此同时,说的也是粤港这二三十年来的变化。

一个证据。

影片的英文片名是“Borrowed Time”,意思是借来的时光。

这个词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打口CD名,CD代表着麦婉婷的前辈,这张打口碟一借就是许多年。

如今再次重逢,物归原主。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10

但同时,它也是父亲写给母亲的信:

和你一起的十年,常觉得这些日子好像借回来的一样,并不是我该过的,现在果然还是要还回去。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11

什么意思?

表面上说母亲的婚姻是“借来的时光”。

但联想起父亲的身份(香港人),你自然可以清晰地看到,这是这个城市“被借走”与“还回来”的隐喻。

更是广州与香港的“双城记”。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12

说到这里,Sir想起影片中,女主母亲说的一个故事。

说的是她当年去香港。

在茶餐厅里,叫了一碗窝蛋牛肉饭,可等饭上来之后,她却发现没有蛋。

为什么?

服务员说,是你没有早说。

然后女主的母亲就哭了起来。

哭的是被骗吗?

不。

她哭的是自己的白裙子上沾染了酱汁,从此洗不掉了。

这个故事,说的其实就是女主母亲的状态。

因为她没有往前一步(见到父亲的身影后便离开),所以她的生命从此缺了一块,像一道伤痕,牢牢地刻在那里,永远也抹不掉。

而女主呢?

故事的最后,她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,两人走在香港的街道上,愈行愈远。

他们说了什么,其实已经不重要了。

重要的是。

她不再执着于这样的缺口,不再执着于那些旧日的伤痛。

毕竟。

“穿过那片雾,你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人。”

人如此,事也如此。

‍‍

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插图13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乐也一天娱乐网 » 曾入选18大电影节却票房惨淡,这部文艺片遭遇了什么?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